28.3.17

皇上不急太监急

某日,轩女有一问。

“妈咪,为什么多数的妈妈都会比孩子更紧张成绩?

是的,你在明示我也是紧张妈妈之一。

“妈妈当然紧张咯。如果考得不好,你就没有选择中学的权力。如果考得太差,妈妈还得到处奔波,甚至还可能需要低声向校方求情,好让你能挤进理想中的中学。善后工作都是妈妈在张罗,你说妈妈该不该紧张?”我脱口而出的借口,看是似是而非,却好像也有一点道理。

她点头,若有所思。

“噢,原来如此。那为什么有些妈妈一点也不紧张?有的甚至完全不把成绩当成一回事?”
这考题有点难度了。

“那些孩子的家境是不是很好?“

嗯嗯,我班的多数同学都是超级有钱人。“

“那就对了。他们都不打算进入国民型中学。即使想进而进不到,还可以捐钱交换一个名额。所以,他们可以不紧张。有的孩子很优秀,天资聪明,所以不太需要妈妈操心。你想让学校选你,还是由你来选学校?“

轩女还算认同我的答覆。

“为什么四、五年级的成绩也需要紧张呢?“

“因为你不希望掉班,我也不希望等你掉班之后才来亡羊补牢。靠成绩分班就是有这样的后遗症。它就像做生意一样,创业难,守业更难。要不然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也不需要为了保住他们的宝座而背负那么大压力了,不是吗?

“噢,原来如此。妈妈还真的是用心良苦哈!”

最后这句话还真的不知道是真心话还是大冒险!

忘了从何处看见一个分享。只要全级名额保留在150名以内(以一班50人计算,前三班),该学生的班级将会保留在同一班,即便是名次掉到100名,也一样可以保留在第一班,以此类推。这样的分班法很不错,至少提高了“同班同学”的机率,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由于分班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的机率大大减少。六年小学生涯,能够同班六年的朋友还真的是寥寥无几。跟轩女从一年级同班至五年级的朋友只有一人,到了六年级又各分扬彪。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也许城市孩子只不过是提早一步经历罢了。

24.3.17

《美丽终点》


3月17日,带轩女一同前往Komtar观赏由路人甲所呈现的《美丽终点》。故事改编自冯以量的《善终》。正好有些事情想要请教以量老师,苦无门路可以与他面谈。没想到吸引力法则还真的如此奏效,想着念着,他就真的来到槟城了。

《美丽终点》主要是灌输原生家庭与临终“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概念。剧中的许多经典对白都是取自于《善终》里的真实人物所说过的话,一句又一句充满智慧的话语如此牵动人心。

特别喜欢剧中所传达的”不急救”的讯息。爱到深处,身为家属的,有谁愿意眼睁睁看着病患在命悬一线时而不施于援手。然,以量老师阅病人无数,在他的“职业”生涯里,还未曾见过任何一位重病者能够从急救中得救。

插管、电击之后,留住的只不过是一个比之前更折磨的躯身。也许在插管或任何急救前,病患尚且能说上几句话。尽管是气若游丝,但仍然有机会尽力去表达最后的想法和意愿。一旦插管,很有可能就剥夺了他最后的发言权。爱他成了害他,强行的不舍只会带来更多的身心痛楚。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最近,作家琼瑶也在网络上公开了一篇《预约我的美好告别》。长者能如此豁达,百无禁忌地畅谈生死课题,实在是有智慧和福气。

剧终,有30分钟的交流时间。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大胆假设,小心提问。

“如何跟患病中的家属分享老师的书以及琼瑶的信?”

病患是心思是细腻且敏锐的。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信,这样的书集合在一起,若要求病患坦然接受,豁达畅谈未免强人所难了?

老师建议在面子书上大量分享,甚至Tag家人朋友,将资料大众化,从而降低病患的”敏感度“。这方法我也曾想过。个人认为并非适合所有人。病患都是敏感的,除非当事人拥有阳光般的性格,否则难免对号入座。

家属需要时间去经历忧伤。倘若放不下忧伤,就别逼对方放下,毕竟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人无论多能干多富有,终究殊途同归。到了生离死别的那一刻,也许能够自我疗愈的对白就只剩下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是宽度。

善终是每个人的终级目标吧?不求长命百岁,只求能吃能睡。

以前只看过以量老师的一本书--《已亮的天空》,内容主要叙述有关他自身的成长背景以及如何从忧伤中破茧而出。之后,一边读着《陪你到最后》,一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沉思和沉淀。近期,两天之内看完他的《善终》与《善生》,堪称是数十年以来,看书速度最快的一次。以量老师的文笔流畅,内容丝丝入扣,字里行间皆是爱与智慧的交接。《把爱带回家》除了是自我成长的好书,更可以成为父母成长的借镜。故事里有很多原生家庭所衍生给下一代的问题,也许可以助那些觉得自己家庭不幸福美满的迷途羔羊一臂之力。当然,家庭幸福者一样可以参阅,好书好戏就该大力推荐,纯粹如此。


相关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