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18

就是爱挑战


小恩的学业向来不在我的“监督“范围里,主要原因是她不让我插手,也从来不会听从我那支笛。对于学业,她有自己的看法和作风。

当她考得好的时候,从进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妈咪、妈咪”地叫,然后噼里啪啦地报喜和分享。当她考得不理想时,很低调很安静,甚至扮失忆。“OKOK啦,我不记得了啦。”

通常考完马来文和华文之后,她会大概地讲述其内容。同样的,如果她认为自己写得不错,分享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反之就草草带过。

这一次的马来文作文破天荒地出了Dialogue 的格式。这个格式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补习班都不曾写过。老师都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才跟同学们恶补一篇,然后顺便提醒大家如果可以不要选对话式的作文。学校老师还特别告诉同学们,写对话文章至少需要12句对话就可以了。我猜测12句的对话指的是内容,不包括Hi & bye的问候语。

小恩喜欢对话文章,因为她说三两句就可以交差了,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写一堆。所以,她临考的前一晚问我是否可以选对话文章。选你所爱,如果你有把握写得好,那就选呗。其实我是不希望她选对话文章,因为她还无法掌握。但我不能给她危言耸听的错觉,万一她被另一道题目卡住了,就会变得两头不到岸。

放学后,她趾高气扬地分享她的内容,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

我没看过真正的题目,题目大概是这样的: 你的朋友今天缺席,她打电话向你问功课。

她说了一堆无关痛痒的内容,其中一句对白简直是绝。

“今天的功课已经交上去了,明天我再打电话告诉你有哪些功课,OK?”

哈喽,当然不OK! 这句对白完全把你接下来的内容堵住了,这戏还怎么能唱得下去呢?

她不甘示弱地说:“我有写了13句叻!”

是啊,老师说只需要最少12句,算起来她还多送老师一句了。可是,她的12句是这样计算的。

Apa Khabar, boleh saya cakap dengan xx?” “ Ya, saya. Khabar baik” “ Terima Kasih “ Sama-sama”

以上这些就已经4句了。。。。。。

当时我忍不住地责问她:“另一道题目比较容易,为什么你不选?”

“因为我想要尝试写自己不熟悉的题目,虽然可能会考不好,但是我还是想测试自己的能力。反正这个又不是UPSR。“

嗯呃啊。。。。。。说到底,她就是要挑战自我就是了。

“我欣赏你的勇气和想法。不过你想测试能力的时机不对。就好像运动员,他们总不能等到比赛进行时才来尝试新的打法吧?“

我以为这篇作文的下场会惨不忍睹,结果证明她的挑战成功。

事后有感借题发挥跟孩子谈时机,确实是一个很棒的话题。

28.3.18

独中IGCSE(初中)的考试模式


除了会考,独中校内的考试模式也是许多家长所关心的课题。在为孩子报读之前,我只询问过校方关于初中三的 Checkpoint,并未尝试去了解校内评估的模式。关于Checkpoint,校方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初中三的Checkpoint是属于选择性的会考。如果学生坚持要考,校方可代为安排。但事实上,究竟是否已有先例就不得而知了。

轩女的学校每个月几乎有不间断的班考。三个月以来,每个科目大大小小的班考随着老师教完每个单元之后接踵而来。个人认为,随堂测试是为了监督学生们的进度,学生的成绩也间接反映老师的教学成果。毕竟私立学校不如国立学校的铁饭碗,校方需要定期观察老师和学生的素质才能及时调整。

我没留意书局里是否有相关的作业簿。因此,轩女没有而外的习题练习。平日里都是依赖老师所提供的习题来了解自己对该课文的掌握程度。通过班考,更能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除了英文,她并未参与任何补习班。三月份的第一期考跟往年小学考试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重复做练习,不再依赖一本又一本的课外书来把自己困在“关键字”、“回答技巧”的框架里。

适当的练习还是需要,毕竟课本的理论多,实践少,需要靠习题来刺激思路和理解。尤其是数学,没有足够的习题当练习,还真的会败得一塌糊涂。

班考占了总分多少分量?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选择脱离国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跳出分数的枷锁。成绩依然重要,但不在初中。初中一是归零状态,尽情去探索和摸索。当然,期望还是有的,千万别考个满江红。独中有留级制度,60分以上才算及格,90分才是A,总平均必需达到60分以上才能顺利升学。

除了期考和班考,课外活动分数、功课分数、操行分数、参赛、得奖以及职位等等都纳入总平均的考量中。
轩女的学校一年有四次期考。考试科目有七大主科:三大语文科、数理、地理、历史。考试的格式有主观题和客观题,语文科方面当然也有作文的部分。小学时期,槟州各大名校的往年考题随手可得。国中的往年考题当然也不例外,可从复印店购得。独中IGCSE的校内考试则不然,没有往年考题可参考。

目前所知道的资料就只有以上的皮毛。

21.3.18

独中需要补习吗?


补习仿佛是中小学学习生涯不可或缺的“养分。去年征求一些独中家长的意见时,有家长会表示:”以为读独中就不需要补习,结果也是要补。“ 上了独中,付了学费依然难逃一补难怪家长们会泄气。
个人认为补习与否跟所选择的教育体系并无直接的关系。补习与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去衡量。国中的情况则不同,不管学生能力如何,没有补习的话感觉好像怪怪的。人补我补的心态已然超越了补习的用意和初衷。独中的学生人数相对地少,不过补习市场还是有的,价钱当然也比较高,尤其是IGCSE的补习费更是不便宜。
省略补习并非我选择独中的最主要原因,它只不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被训练以作业簿来喂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即使上了独中也无法在短期内脱离作业簿这一把拐杖。学校并未提供大量的习题,在缺乏习题的“专业训练下”,面对各科目的班考,轩女的应对能力有点招架不住的感觉。
补习风气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趋势而应运而生的。补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该科目的掌握能力,它与所就读的源流并无直接的关系。也许因为独中是付费学校,所以家长对师资的期待自然而然地提高,认为上了独中就不需要补习。如果不需要补习是你选择独中的最重要原因,而你的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已经是在排山倒海的功课量以及马拉松补习班环境下长大,报读独中就能省略补习的这个美好期待应该是很难实现的。不是因为老师不够好,也不是因为课程太难或适应能力差,而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拿着拐杖学习,很难在短期内脱离依赖的模式。
无论是在哪个学校,好老师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硬要说说国中生和独中生补习的差异,我想只能从补习目的去分析。一部分的国中生,无论成绩好坏,无论需不需要,大补小补是免不了的。独中生,也许真的到了跟不上进度的情况下才会向外寻求协助,毕竟补习班不多,价格不菲,参与补习班的同学也不多。少了“你补我也补”的同侪压力,补习风气自然比国中相对地低一些。
总而言之,补习与否关键不在于就读的学校和源流,而是在于学生本身的能力和需求。当你徘徊在是否该选择独中还是国中时,建议别把“不需要补习”这个筹码算进去,因为它不适合成为主要的考量。

6.3.18

独中IGCSE上课模式


当初在为孩子选择中学时,我对槟城独中所提供的IGCSE课程存在着各种疑问,对该课程的认知可谓非常有限。至今,我依然还在摸索当中。仅凭孩子就读的这两个月里收集一些片面资料以做分享。

虽是国际班,但毕竟不是国际学校,而且还是在华文独中上课,所以上课的模式跟国民型并无太大的差异。最大的不同点是来自课程的编排,毕竟老外出版的课本内容与我国的编排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老师必须根据课程的编排和内容做出调整。

学校只提供一本课本和一本作业。此课程的书籍价格偏高,市面上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课外书。也许有,但我对课程不了解,所以无法筛选。据轩女口述,各科任老师除了让他们完成作业,也会复印一些而外的习题让他们练习,功课量不多。

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英文老师都是外籍人,上课风趣又生动,深受学生的喜爱。IGCSE学生需要上2种英文班。一个是有教科书的课程英文班,另一个则是没有教科书的British Council英文班。 British Council英文班无需另外付费。该校最可取之处就是将英文班的学生人数一分为二,把原本40人一班的人数分成2班,每班20人。英文课程包含读、听、写、说 (reading, listening, writing & speaking) 四大部分。

科学课本跟某国际学校课本一样
同一位科学老师负责教导全级的学生。该老师用Power Point的笔记上课,把要点摘录在笔记里,复印给学生参考。此外,老师也引用一些影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除了作业,数学的课本也提供不少的习题

数学老师也很尽责,多番鼓励学生发问。如有跟不上进度者,她会私下指导。该老师也是轩女的班级任,她主动设立了What’s app群聊,把所有家长都加入群组。之前的新春联谊会,她还定时报道活动,甚至上传很多活动照片。我没料到独中老师还那么勤劳地设立群聊。轩女以前的小学级任连接个电话或讯息都推说自己很忙,更何况群聊?
历史的排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史老师也经常用说故事的方式上课,同时以影片为辅助教材,增加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话说我没有读过世界历史,所以请轩女为我讲述。以前读小学历史,都是我先消化内容之后在引导她死记硬背。现在的世界历史,反倒是让她有兴趣为我讲述,从中当做复习。课外内容不乏文字和图片,我未曾翻阅。当她为我讲述时,当中有许多生字新词是我完全不明白的。原来那些文字代表着射骑、前锋、元帅、将军、兵器如矛与盾等。她为我讲述世界历史,我则为她提供对应的华文名词,还真有趣地说。不得不承认,对于学习历史,语文还是很关键的。
地理内容也很引人入胜。
尤其是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地理老师是唯一一个让她觉得上课很闷的老师。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只能改变心态去适应环境。无可否认,老师很重要。因为老师的引导不合她意,她一度对地理置之不理。我被逼翻阅她的地理课本,发现内容生动有趣。课文多数以多格漫画的方式呈现,需要消化的文字不多,而且字字直提重点,一点也不啰嗦。第一课所提及的是地球和人类的形成,其实蛮有趣的。
中级华文课本,程度应该不比国民型高。

当初购书时,我单凭随手翻阅华文课本就乱下定论,觉得华文程度太简单。然,经过两个月的观察,事实并不尽然。迎新日时,我前去会见华文主任,询问有关IGCSE的华文程度以及教学方针。我仍然希望孩子能继续学习华语,千万不要开倒车,越学越容易。主任表示国际班的华文不注重语法,文言文也不在课程范围里。他们注重的是思维、表达、沟通和理解,名句精华和成语的应用依然是在范围内。当然,少不了作文。以这两个月的功课而言,确实如此。

马来文采用董总出版的课本,课程相对地容易,经常学单字。国际学生如韩国和泰国生并不需要上马来文课。既然如此,为何课程要编入学单字,而不直接延续该学的程度?马来文已不是主菜,所以我也不多问。

美术方面,校方有一套课程,由最基本的上色功循序渐入。听说国民型的美术很重要,不爱美术的轩女肯定会吃不消。另外还有电脑课程,费用已包含在月费里。由于去年水灾严重破坏了学校的财物,电脑当然也不能幸免。今年初中一的学生也算幸运,得以使用全新的电脑设备。

上课时,除了华语和马来文,其他科目则以英语为媒介语。开周会时则是华语为主。同学之间则华、英语混合使用。

整体而言,独中国际班的教学模式跟国民型相差不远,毕竟都是由华人或印度老师执教。大家的背景相同,转型并非易事。若要说些不同点,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课程纲要和编排的不同。课本的排版、内容、问题等间接引导老师做出相关的教学改变。
 

1.3.18

想想想。。。。。。

亲爱的爸爸,

我真的真的很想念您。。。。。。这个新年没有您的陪伴真的很不习惯。多年来,习惯您在除夕前一直追问我们几时回家;习惯在回乡的途中接您的电话,问我们“到哪里了?”;习惯您坐在街角的转弯处,一边和朋友喝茶聊天一边等着我们的车子开进村子里。然后,您就会和弟弟一起帮我们移走停在街边的摩多车,脸上露出了不可言喻的笑容。

往年都是一边哼着歌谣一边开车,满怀期待和喜悦。同样的新年歌,今年听起来不知怎么的总是特别刺耳,一边听一边流泪。您离开九个多月了,女儿没有一天是不想您的。爸,重听您在微信中的语音,听您叫我的声音,我的心就像被撕裂一样,好疼好疼。

除夕之前,我梦见和您一起做年糕。爸,您一定会说:“您肯定在做梦。我怎么可能会做年糕呢?”

除夕拜祖先,我手握三炷香,眼泪不听使唤地滑落,口中好不容易地吐出那一句我从未想过那么快就需要说的话:“爸,今天是除夕,我们回家过年,您要回家团圆。”

妈妈说要和往年一样派红包,当做您还在,热闹过年。妈妈比我们想象中坚强,她谈起您的时候还是跟以前一样,丝毫不让我们担心。反倒是我,还未完全放下您的离去。
要向妈妈学习,拜年的仪式照样进行。

团圆饭、火锅、捞生,我们照旧进行,一样也没少。可是,您无奈地缺席了。。。。。。

熟悉的角落,如常的画面。
爸,您也在场,对吗?
新年期间,您免不了赌博。您总是不让我们碰您的赌博工具,也不让弟弟看您赌博,深怕他们染上赌博。您说您示范了不良的身教,是反面教材,切记不可模仿。今年,我们把您的家当十二支牌拿出来上演了搞笑版的赌局。我们都被妈妈的幽默逗得乐开怀!如果您在场,肯嘴角肯定会扬起淡淡的微笑,然后假装严肃地说:“收起来啦。” 表面上是开赌,实际上是将对您最深的思念寄托在您的玩意上,用轻松的方式缅怀您的过去。

明天是元宵节,新年又要过去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噩梦的开始。一心盼望奇迹会出现,心愿终究还是落空。您自年初九之后身体情况逐渐不乐观,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每当想起总有切肤之痛。

爸,想念您,想念您,想见您。。。。。。

相关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